记者到访的第一天已是傍晚6点多,工作人员大都下班了。一个妈妈来给孩子打印试卷,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忙活了20分钟才帮她弄好,没收一分钱。
这里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新社区“朝阳新城”,和辽是社区负责人,社区居民来自威宁县的41个乡镇、街道。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正在学习适应县城的生活,为这些新市民服务的人们也在适应新的工作。
社区干部说起搬迁小区也羡慕不已:每户分得的面积就是套内面积,采光好,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很完善。社区底商里有小超市、蔬菜店、中欧体育水果店、火锅店等,底商优先租给搬迁户,根据位置和面积不同,年租金从8000元到两万元不等。
刚搬来的老人找不到房子很常见,因为整个小区大都是米白色的六层楼,每栋楼看起来都一样。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说不清自己住在哪栋楼、哪个单元,和辽问他们的名字,有的老人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有的老人倒是说得出大名,可是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和辽和同事得在系统里挨个儿查同音字。
和辽正说着,服务站来了一名40多岁的大姐,她想问问最近有没有企业招工。这家服务站的台面上摆了一长溜招聘彩页,上面有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的企业。如果不想离家太远,还可以考虑在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工作。
在贵州的各个移民社区,扶贫车间很常见,它专为移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朝阳新城的这家扶贫车间主要制作彝族传统服饰,塑料模特身上穿的衣服做工和用料考究,每套从10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这些衣服都是社区居民手工缝制出来的。
扶贫车间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根据缝制的图案大小及复杂程度,每个图案的手工费从两元到五六元不等,熟手一天能赚上百元。
记者翻开一块蓝底白花的布片,白色的波浪图案用银线固定,图案背后的针脚细密均匀。王超说,如果新手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拿回家做活了。
这些波浪或花朵形状的图案,是彝族服装上的重要装饰品。女工一片一片缝好图案后,再由扶贫车间的设计师缝制成衣,这些纯手工制作的衣服通常卖到景区。王超说,节假日时生意比较好,一个月可以卖出十几件,其他时间则比较冷清。今年过完年后,他还没拿到新订单。
刚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的毛银芬,背着一岁多的孩子边烤“小太阳”边干活儿。她的丈夫在广州打工,以前她一直留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如今大孩子在社区幼儿园就读,她做点零活儿赚钱。
王超说,朝阳新城社区平时有40多人做这种手工活,上个月收入最多的一个人得了3800多元。
小区附近的第八小学专为搬迁社区而建,它招收来自附近3个移民社区的孩子。记者来到第八小学时,恰逢一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时间,走进校门不远就听到敲手鼓的声音。再往前走,又有英文歌声传来,那是一群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
这是一所年轻的小学,一切都是新的:去年9月才迎来第一批学生,有1000多人;教师团队也是新的,他们来自威宁县各个乡镇学校,通过遴选考试后成为这所新学校的教师。
校长宫奎原先在威宁县第一小学担任副校长,去年接手了这个全新的团队中欧体育。从县里最好的小学到这所全新的学校,宫奎感觉有些落差。
宫奎记得,去年孩子们刚入学时,行为习惯不太好。走廊里的水龙头会被调皮的孩子拧下来,自来水喷得满地都是;金属地漏也会被抠出来丢在一边。孩子们不洗头、不剪指甲也是常见情况。每逢开会,宫奎总得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细节。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他看到了初步成效。拖把间里的白色瓷砖干干净净,一个脚印也没有,门叉放了两把拖把作为“护卫”——这是孩子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想出的主意。
在八小的科技教室里,实验台上摆着烧杯、胶头滴管。在器材准备室里,望远镜占了一大块空地,地球仪、地球剖面仪、量筒、三角量杯等整整齐齐地存放在玻璃柜里。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县里的图书、实验器材等资源,都会优先配备给像八小这样的易扶点配套学校。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为了让搬迁出来的孩子有学可上,贵州省累计投入181.4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669所易扶点配套学校,实现全省易扶点教育配套全覆盖。
朝阳新城社区卫生室的医生赵成文则注意到,人们来看病需要自费的金额很少,但许多居民还是维持着往日的习惯,“不到疼得受不了不来看病”。他和另一名同事负责随访社区的200多名慢病和大病患者,但大多数病人不会主动前来。中欧体育
为了帮助居民培养新的生活习惯,社区里设有“红黑榜”。在“第二自管委卫生红黑榜”上,有两个居民因长期酗酒登上“黑榜”,还有10户居民因为家庭卫生整洁荣登“红榜”。
社区服务站还从小区居民中招募了30多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他们普遍学历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在朝阳新城里漫步,不时有年轻人从身边走过,附近幼儿园、小学的铃声也清晰可闻——这都为新社区带来新的希望。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记者到访的第一天已是傍晚6点多,工作人员大都下班了。一个妈妈来给孩子打印试卷,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忙活了20分钟才帮她弄好,没收一分钱。
这里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新社区“朝阳新城”,和辽是社区负责人,社区居民来自威宁县的41个乡镇、街道。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正在学习适应县城的生活,为这些新市民服务的人们也在适应新的工作。
社区干部说起搬迁小区也羡慕不已:每户分得的面积就是套内面积,采光好,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很完善。社区底商里有小超市、蔬菜店、水果店、火锅店等,底商优先租给搬迁户,根据位置和面积不同,年租金从8000元到两万元不等。
刚搬来的老人找不到房子很常见,因为整个小区大都是米白色的六层楼,每栋楼看起来都一样。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说不清自己住在哪栋楼、哪个单元,和辽问他们的名字,有的老人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有的老人倒是说得出大名,可是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和辽和同事得在系统里挨个儿查同音字。
和辽正说着,服务站来了一名40多岁的大姐,她想问问最近有没有企业招工。这家服务站的台面上摆了一长溜招聘彩页,上面有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的企业。如果不想离家太远,还可以考虑在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工作。
在贵州的各个移民社区,扶贫车间很常见,它专为移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朝阳新城的这家扶贫车间主要制作彝族传统服饰,塑料模特身上穿的衣服做工和用料考究,每套从10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这些衣服都是社区居民手工缝制出来的。
扶贫车间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根据缝制的图案大小及复杂程度,每个图案的手工费从两元到五六元不等,熟手一天能赚上百元。
记者翻开一块蓝底白花的布片,白色的波浪图案用银线固定,图案背后的针脚细密均匀。王超说,如果新手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拿回家做活了。
这些波浪或花朵形状的图案,是彝族服装上的重要装饰品。女工一片一片缝好图案后,再由扶贫车间的设计师缝制成衣,这些纯手工制作的衣服通常卖到景区。王超说,节假日时生意比较好,一个月可以卖出十几件,其他时间则比较冷清。今年过完年后,他还没拿到新订单。
刚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的毛银芬,背着一岁多的孩子边烤“小太阳”边干活儿。她的丈夫在广州打工,以前她一直留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如今大孩子在社区幼儿园就读,她做点零活儿赚钱。
王超说,朝阳新城社区平时有40多人做这种手工活,上个月收入最多的一个人得了3800多元。
小区附近的第八小学专为搬迁社区而建,它招收来自附近3个移民社区的孩子。记者来到第八小学时,恰逢一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时间中欧体育,走进校门不远就听到敲手鼓的声音。再往前走,又有英文歌声传来,那是一群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
这是一所年轻的小学,一切都是新的:去年9月才迎来第一批学生,有1000多人;教师团队也是新的,他们来自威宁县各个乡镇学校,通过遴选考试后成为这所新学校的教师。
校长宫奎原先在威宁县第一小学担任副校长,去年接手了这个全新的团队。从县里最好的小学到这所全新的学校,宫奎感觉有些落差。
宫奎记得,去年孩子们刚入学时,行为习惯不太好。走廊里的水龙头会被调皮的孩子拧下来,自来水喷得满地都是;金属地漏也会被抠出来丢在一边。孩子们不洗头、不剪指甲也是常见情况。每逢开会,宫奎总得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细节。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他看到了初步成效。拖把间里的白色瓷砖干干净净,一个脚印也没有,门叉放了两把拖把作为“护卫”——这是孩子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想出的主意。
在八小的科技教室里,实验台上摆着烧杯、胶头滴管。在器材准备室里,望远镜占了一大块空地,地球仪、地球剖面仪、量筒、三角量杯等整整齐齐地存放在玻璃柜里。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县里的图书、实验器材等资源,都会优先配备给像八小这样的易扶点配套学校中欧体育。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省份,为了让搬迁出来的孩子有学可上,贵州省累计投入181.46亿元,新建、改扩建了669所易扶点配套学校,实现全省易扶点教育配套全覆盖。
朝阳新城社区卫生室的医生赵成文则注意到,人们来看病需要自费的金额很少,但许多居民还是维持着往日的习惯,“不到疼得受不了不来看病”。他和另一名同事负责随访社区的200多名慢病和大病患者,但大多数病人不会主动前来。
为了帮助居民培养新的生活习惯,社区里设有“红黑榜”。在“第二自管委卫生红黑榜”上,有两个居民因长期酗酒登上“黑榜”,还有10户居民因为家庭卫生整洁荣登“红榜”。
社区服务站还从小区居民中招募了30多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他们普遍学历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在朝阳新城里漫步,不时有年轻人从身边走过,附近幼儿园、小学的铃声也清晰可闻——这都为新社区带来新的希望。